2005-08-31

另類觀點評台灣廠商發展品牌之道


品牌難,難於上青天 – 以另類觀點評台灣廠商發展品牌之道
 

近來台灣面臨產業結構轉型的問題,學者專家常說:台灣企業如欲擺脫微利時代命運,唯有投資研發創新與發展自有品牌二途,捨此無他。個人看到此類之發言,每每擲書三嘆!這樣的推論實在是太過粗糙,因為選擇自有品牌發展策略,將遭遇較高之資源門檻,台灣現今超過九十萬家註冊公司,其中大部份是中小型企業,如果鼓勵全部的企業都走上品牌之路,無異是鼓勵人自殺。
 

品牌因為對客戶之持續購買產生影響效果,故而產生一定之價值。國際專業機構每年都會發表全球前廿大品牌之價值估算,2004年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由可口可樂蟬連,估計價值達675億美元,等於台積電加上聯電的市值總合。微軟、花旗、IBM、新力、三星等均列名十大國際品牌。這些知名品牌價值動輒上兆台幣,確實讓許多台灣企業極為艷羨,人人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具有如此品牌價值的公司。
 

然而,全球有數千萬家企業,發展品牌的公司豈只數百萬家,但能超過百億美元品牌價值的公司,卻只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這就像大樂透連摃七期,獨得頭彩的幸運兒可以拿到十億元的彩金一樣,那是數千萬分之一的機會,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是拿零用金去買也就罷了,若把身家性命投入像樂透般的品牌投資上,其風險之高可想而知,究竟是不是一個最佳的決策,許多企業應該要好好想一想。
 

品牌到底是什麼?第一,品牌是消費者對於特定商品使用體驗的記憶暫留,因為用過之後留下印象,透過標示保留好或不好的使用記憶,成為下一次購買選擇的依據;第二,品牌代表消費者對特定產品的價值定位,不論是高值高價商品、平價超值商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都必須清楚一致,若經常改變不定,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認同困擾;第三,品牌是維護客戶繼續購買的手段,但非唯一方法。
 

企業銷售對象大致分成兩種,一種屬於非特定且數目眾多的消費者,另一種則是少數特定對象。前者顯然需要利用標示或名稱,透過傳播方式宣傳品牌,讓大家認得品牌以利於下次之繼續購買;但後者則不需要透過品牌行銷,需要建立長期的商業關係。企業評估是否發展自有品牌,首先必須清楚本身公司的價值定位。有一些企業專注特定顧客市場,如欲維持續購關係,其實不是靠商標性之品牌,反而客戶信任、品質商譽、甚或人與人之間的長期關係,較為關鍵。
 

商業模式一個極常見的現象,是最領先品牌可以獲得極高的利潤,但第七名、第十名的品牌,付出的成本可能高於效益,反而常得不償失。觀察流行服飾業即可以發現:除了極少數領先品牌享有較高的品牌利潤,大部份的自創品牌商品,並不能從品牌價值中獲得損益平衡,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在其他商業領域。
 

品牌的經濟效益隨名次呈現幾何級數遞減,最領先品牌獲得市場大部份的超額利潤,次一名的品牌尚可取得不錯獲利,但第三、四名就可能是在損益兩平上下,第四名以後的品牌大多無利可圖。所以,相對資源較有限的公司,除非機緣特殊,否則欲爭取名列前茅,可能要非常之努力方做得到,假使費盡一生吃奶之力,努力擠到市場前十名,最終獲利之夢,可能仍是一場空。
 

在全球化浪潮下,商業競技場的規模已不再是國家區域市場,這就像是運動選手也許可以靠努力拼命練習,贏得台灣區運的獎牌,但若要必須在奧運會得獎,卻是另一件事,台灣企業可能受限於資源有限,無法在全球化的競技場上獲得領先。
 

發展品牌之廠商應該要有「寧為雞首、勿為牛後」的認知,如果無法在主流市場一較高下,就應該選擇一個較小的利基市場,方有領先而致獲利之可能。
 

近十五年來,品牌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有明顯的品牌的集中趨勢。由為訊息傳播普及與透明化,造成消費者逐漸向全球領先品牌集中,全球六大洲的消費者,不分窮富畛域,都知道Nike球鞋、DELL電腦、Starbucks咖啡、Swatch手錶、LV皮包、HP印表機。今天的國際經濟市場,知名、獲利的品牌個數,其實逐漸減少,小區域品牌的生存空間,已被快速擠壓消失。
 

15年前,宏碁曾在中南美洲市佔率達第一名,那是因為當地市場所可取得的訊息有限,所以只要一個廠家在當地大舉促銷,可能取得區域消費者認同,進而成為當地第一名的品牌。但隨著全球訊息之普及化,這樣的狀況已很難再出現。現在中南美的秘魯、阿根廷等地,消費者早已知道Nokia、Dell、Sony、HP,相較於過去,台灣廠商要到較小區域市場取得較高知名度,困難程度可能是十五年前的十倍。
 

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大家也不必對品牌戰爭的「富強窮弱」現象感到太過悲觀,因為今天全球知名品牌的存在,其背後並非僅係單一企業所提供之商品或服務,大多是由一組具競爭力的價值鏈產業所共同支撐。例如Dell在全球市場上是一個知名品牌,其所倚靠的並非僅是Dell之品牌銷售部門,而是一組強大的產銷價值鏈產業。說穿了,戴爾公司本身充其量只是這個價值鏈的最後一組環節。
 

品牌帶動整個價值鏈的成長,而非僅在單一企業。以知名車廠Toyota為例,從零件、製造、到全球銷售通路,Toyota品牌的成功,帶動了上萬家企業的獲利。
 

台灣大多數企業應該做的策略選項,或許不是如何發展「自有」品牌,反而是如何建立競爭力,爭取與品牌企業共生合作機會,成為全球領先品牌「產業價值鏈」中的重要成員。台積電創造出之高價值晶片製造競爭力,當然體現並分享知名晶片在品牌市場上創造的高額價值,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廣達與華碩公司。
 

雖然受全球化之影響,品牌出現大者恆大的現象,不利於小國或是新創品牌之發展,但有一些商品,因為消費習性的差異,仍然具有地區性的特色優勢。媒體報導,泰國在過去幾年,成功發展出具特色的設計產業,泰國風味的餐具或家庭飾品,在歐美、日本逐漸風行。因為在先進國家,許多消費者樂意體驗異國風情,除了其慣常飲食以外,亦會嚐試日本菜、中國菜之風味,增加生活的調劑變化。東方文化透過特色品牌的行銷,可能成為西方消費者生活的一部份。不論是家居或是科技產品,對西方市場消費者而言,具有一種特殊的品味吸引力,消費者選購一些具東方風味的商品擺在家裏,期望創造生活中的特殊氣氛。
 

這種特殊相異的生活文化,創造了亞洲廠商發展品牌的機會,如果廠商將東方養生、神秘文化、異國色彩,融合於產品設計之中,進而發展特色產品與品牌,固然無法佔據極大部份之西方消費市場,但可能創造出具有特色的品牌價值。
 

塑造自有品牌價值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必須要在消費者心中建立清楚的定位,很多品牌之所以無法發揮出價值,就是因為品牌定位包山包海,消費者無法分辨特色。以韓國三星發展手機為例,其產品在一開始即有明確清楚之策略定位:走高價、時尚手機市場,以柔性色調搭配中高價位女性市場訴求,因為此一特色廣泛被市場所接受,三星手機快速攻佔成為全球第三、亞洲第二的品牌商品。
 

回過頭看台灣的手機產品策略,包括英華達與明基,似乎嚐試涵蓋所有區隔,缺乏清楚的品牌定位。英華達至少還明確強調功能強、價格平的特色;但明基在手機策略上,卻讓消費者常有混淆不清的複雜印象:既推出二萬元的高價手機,也常有數百元的低價搭配門號產品,在客戶心中,缺乏明顯被辨認的特色。
 

因應消費者需求差異性存在,行銷學第一章告訴我們:需要透過適當的市場區隔 (market segmentation),以差異性商品策略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滿足不同區隔的消費市場。品牌之目標是「成為特定消費族群的最愛」,有所為有所不為,乃是必須且關鍵的經營思想。
 

許多消費性商品為了區分不同消費者的價值認同,採取多品牌策略。高露潔當年在台購併黑人牙膏後,並沒有消滅黑人牙膏品牌,反而以兩種品牌充分區隔不相同之消費市場,獲致企業最大之利益。最近雅虎購併大陸的阿里巴巴網站,決定在中國繼續使用阿里巴巴品牌,就是以消費者偏好認同為出發點。台商未來發展全球性品牌,若是採用財務購併之策略,可以考慮保留,甚或轉變成被購併對象之品牌。
 

品牌取捨決策,在台灣食品業龍頭統一企業身上看得很清楚。25年前在台代理7-Eleven連鎖便利商店,大家認為統一從國外品牌經營中學習成長,符合其企業發展利益;但統一在廿年後發展咖啡專賣店事業,卻仍然沒有「自創」品牌,而是選擇「代理」Starbucks咖啡! 這其中之決策玄機,可就耐人尋味了。
 

個人覺得,放棄創立自有品牌,轉而代理美國市佔第一名的Starbucks,並不是因為統一對自己資源力量之不夠自信,而是統一清楚看到經濟全球化效應在未來將持續擴大,具有全球化效應的品牌,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將只增不減,若能好好經營一個已具有全球化效應的品牌,將可借力使力,複製到其他市場或領域。
 

假設統一選擇發展自有品牌咖啡商店,這個事業即使在台灣非常成功,但未來進軍馬來西亞卻可能要重頭開始。這就是世界性品牌的優勢。統一如果要自己做,必須到全世界各地重覆投資,但代理Starbucks或可以借助其全球品牌影響力,快速複製與進入其他地區食品消費市場,有如當年特洛依之木馬屠城。
 

過去20年,箭牌口香糖在台灣市場佔有領先地位,但在5年前Airwave的更新口味取代了箭牌的領先,可是很多人不知道,Airwave與箭牌其實是同一家企業所出產,在箭牌市佔率遞減的情況下,公司沒有推出另一品牌取代箭牌,而是根據消費者需求的改變,推出一個全新的定位,以雙品牌策略,獲取最大的佔有率。
 

面對需求差異,除了維持既有品牌清楚定位外,另創一個品牌,以符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可能創造出更大的品牌市場佔有率,這是消費性導向商品市場中常見的作法,以簡單數學邏輯解釋:七分之二永遠大於六分之一。既有品牌維繫住舊客戶的消費關係,而新創品牌則可以開創具新需求的消費關係族群。Toyota在大眾車種稱霸之後,為要向高價車市場進軍,挑戰双B,以Toyota品牌並不能獲得高價消費者之認同,所以創造了Lexus品牌,成功地區隔不同需求的消費市場。
 

品牌擴大市佔率作法有兩種,一是向上 (高價市場) 延伸,如Toyota為與雙B競爭,創造了Lexus品牌;另一則是向下延伸,發展普及化產品,例如Apple的iPod,後來出了平價版的iPod mini。
 

向上延伸的困難,在於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已有固定之價值定位,所以Toyota必須推出另一品牌。至於在向下延伸的作法,原本目的是要擴大市佔率,但卻可能產生得不償失的結果,iPod忠實使用者可能因為iPod mini的普及推出,讓他們失去了產品特殊的自我認同感,迫讓雅皮消費者轉而尋求更具特殊性質之新商品,iPod產品無形價值也將因此消失。消費者心中定位混淆,品牌價值可能一落千丈。
 

品牌是一個可創造持續高價值的工具,此乃無庸置疑。但品牌戰爭的高淘汰性與高門檻性,也是大部份企業忽略的陷阱。因此,如若選擇發展品牌,應該選擇「足夠小」的市場,力求成為該市場區隔內的領先品牌,千萬不要淪入山地小學生要在奧運摘下金牌的不切實際願望陷阱。
 

透過文化特色加值,將消費者體驗價值設計融入商品中,尋求選擇性消費族群的「特色品牌」,或是體認全球知名品牌所代表的產業價值鏈意義,尋求卡位關鍵角色,分享知名品牌之高利潤與穩定,或許也是台灣企業可以選擇的「品牌策略」。

( 刊載於 2005.09.02 電子時報「精英論壇」 )

1 Comments:

At 9:51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Blogger rounds up strange and curious parenting links
One of our regular readers here at Blogging Baby has created a terrific list of family-related links to check out in a blog post yesterday .
Hi, I was just checking out blogs and surfing through some and found you! I like your blog. I will book mark it and come back soon. If you are interested, go see my horse tire swing related site. It isnt anything special but you may still find something of interest.horse tire swing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