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8

成功靠思維不靠運氣 (上)


成功靠思維不靠運氣 -- 企業內常見的推理謬誤(上)

企業決策常發生一些推理上的謬誤。最常見的就是「選擇熱門的領域」。這種決策模式可以溯從大學選填志願開始,大多數人都是以熱門科系做為理想志願的首選,而很多企業在選擇擇新產品發展領域時,常常也是如此思維。


所謂熱門,就是指大家普遍預測成長性高的領域,可是只要大家都看好這些領域,認為領域機會比較大,容易獲得較好的利益,很多企業便會投身而入。經濟學說:價格是由需求與供給共同決定。換言之,如果一個領域很熱門,需求量雖然很大,可是因為許多人跳進來或是加倍投資,領域價格(價值)可能因而下跌。

我在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書,常常警告學生,如果不好好用功,你們選的這個行業,注定一輩子辛苦,因為你們以為這個行業當下很熱門,未來會增加幾倍的需求機會,但是你們沒想到,學校所培養出來的資訊管理人才也在快速增加,而且已經持續增加了十幾年。想想看,等幾年後你們出社會工作時,前十屆學長都已經在職場上,老早就把現在空的椅子都坐滿,你還有位子可以坐嗎?

選擇熱門、人多、成長率高、大部份人看好的領域,其實具有相當的危險性。或許有些人認為:自己選擇投入時機比較早,未來發展機會應該很大。這樣的想法必須先定義清楚什麼是「熱門」,如果真的早人一步就看到了,就應該還不算熱門吧?如果是大家都知道的熱門領域,熱門到第四台老師琅琅上口,那就真的不要做了!

過去我在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擔任主任時,每年都會辦「熱門資訊產品研討會」,向產業推薦下年度的十大熱門產品,每次大概都有五百人來聽講,十分受到歡迎。一位先生連續三年來參加這場研討會,而且認真聽取簡報,引起了我的注意,趁著中午休息,我特別請問他:「這位先生,你每年都來參加研討會,會後可有按照我們所推薦的產品領域去發展?」。他的回答很妙:「主任既然這樣問,我就跟你說實話,我之所以每次來聽,就是要看哪些領域很多人想做,那個領域我們絕對不做,因為既然有這麼多人投入,這些領域一定不會賺錢!」。這是十三年前聽到的一段智慧推理,但是今天仍然看到很多朋友繼續做一樣的事、犯一樣的錯誤。

我們單位的同仁常常必須到各大企業拜訪,了解各家公司的產品發展與營運概況。有一組同仁被分配拜訪致福電子,致福那時是台灣最大的數據機廠,賺了很多錢。董事長江英村聽說我們同仁來訪,熱情的跑出來感謝我們讓他們公司賺錢。同仁很不好意思地告訴他:「董事長,您可能記錯了,我們這五年來從來沒寫過關於數據機的報告。」江董事長回答說:「就是因為你們沒寫過數據機報告,我們才賺錢呀,如果你們寫了,有很多人跑進來做,我們還賺什麼錢呢?」臨走時,江先生一再拜託:請千萬不要發表數據機的市場研究報告。

今天很多企業刻意宣傳自己所處的領域很熱門,其實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因為你是在邀請競爭對手加入市場來與自己競爭。在報紙上講「燕子來了」豈不就等同邀請更多競爭者加入這個市場?這樣的舉動,怎能算得上真正的智慧決策?

我在第三波擔任總經理時,公司是台灣最大的遊戲軟體代理商,在台灣遊戲業界有位大老,是智冠科技總經理王俊博,我與他的私交很好,常常聚會吃飯、唱KTV,每次碰面我都會請教他:做遊戲到底有什麼秘訣?大陸市場可不可以發展?王俊博總是哀怨地對我說:「唉!這個領域真的很辛苦,千萬不要碰啊!大陸市場尤其很難賺錢,就算賺到,錢也收不回來。」一開始我以為是他謙虛,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他是懂策略的。因為一個企業賺不賺錢,與身處的領域市場是不是具高成長性其實並沒有必然的關係,但與競爭對手的多寡、增減,是強是弱,卻有必然的關係。所以即使是在夕陽階段的產業,因為競爭對手大量減少,雖然市場需求屬於產品生命週期衰退期,有些企業卻可以賺到大錢。相反的,成長期的熱門產品領域中,因為供給、競爭者大量加入與激烈競爭,往往沒有企業能夠真正賺到錢。

企業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一昧照著市場研究機構、研討會、甚至是報章雑誌所提供的資訊去選擇熱門領域,最後的下場常常是曝屍菜市,血本無歸。

第二個企業決策過程經常發生的謬誤,是「篩選領域常會選擇風險較小、成功率較高的選項」。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依照所謂可行性分析(Feasibility Study)結果來做為評估依據。很多企業傾向挑選一些有八成研發把握,且萬一失敗也不會對公司造成太大損害的方案。尤其是研發出身的決策主管,常常會用此一邏輯來做為選擇發展領域的依據。

這樣的狀況之所以是一項危險謬誤,是因為一個領域如果門檻很低,你可以輕易跨得過去,說明未來競爭對手大多能跨得過去,無形中你選擇了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因此當你選擇跳過一道較矮的圍牆,不要忘記:後面追逐的狼犬也都跳得過去。而這樣的推理法則可能注定你一生在流血殺價、利潤極低的「菜市場」世界中渡過。

用產業經濟學的理論來講,企業需要選擇的是「具有長期超額利潤的領域」,這種領域需要有「相對的寡占性」,因為如果不具獨占或寡占特性的領域,容易產生惡性競爭、流血殺價、或是侵略性行銷動作。這種惡性競爭狀態會讓企業的銷售利潤下降,就算是營業額衝高,實際上卻是賺得不多。

領域為什麼能夠維持相對獨寡占?道理其實很簡單,唯有具備「足夠高的進入障礙」才能產生相對的獨占或寡占性。所謂的領域進入障礙,包括智慧財產權、經濟生產規模、政府法令管制、稀有性資源等。譬如像財務投資龐大的晶圓代工、或是特許執照的電信服務業等。

當然,所有企業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實務操作上,是要選擇「相對」進入障礙較高的領域。換言之,如果是我們勉強才能跳過的牆,至少可以確保:後面會一半的狼群跳不過而放棄追逐。
企業選對領域或策略,便能長期事半功倍,選錯了,就註定一生辛苦。


對於高階經理人而言,know-what其實比know-how重要得多。雖然business這個字,是busy的名詞,但經營企業,努力辛苦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正確的判對與策略才是企業成功的「充分條件」。有些企業成立了二十年,做得很辛苦,但也賺不到什麼錢,這樣的企業就是具備了必要條件,但沒有充份條件的加持。

相反的,有些企業開始時成功快速的竄起,但是後來失敗倒閉,可能就是因為不小心選對領域,擁有了「充份條件」,可是這樣的企業如果沒有努力的「必要條件」,如當年的dotcom公司,就會像慧星或殞石一樣,看似光芒四射,但卻一閃即逝。

( 刊載於 2005.06.27 電子時報「精英論壇」 )

1 Comments:

At 8:30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你應該把你在上海的玩女人史隨便跟大家說說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