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5

軟體產業發展趨勢與策略 (下)

兩岸軟體產業發展趨勢與策略探討 (台北市創投公會演講)

大陸發展軟體產業策略的迷思


一、發展自主性操作平台的策略並不正確

大陸希望發展基層的平台以取代微軟獨霸地位,然而在全球化影響下,軟體基層的平台最好不要更動。以新加坡、日本、英國、愛爾蘭為例,這些國家軟體產業的產值都不小,但他們根本不做基層的平台,因為站在美國的肩膀上往上跳,可以跳得更高更遠。個別公司針對其核心能力發展Linux特殊應用,這種做法值得鼓勵;但集中國家資源去開發第二平台,卻不是正確的策略。

二、電子商務並不會改變現有的銷售模式

過去中國大陸製造業(紡織品、小家電)為歐美各國代工,能賺取的只是微薄利潤,所以大陸政府與民間一直幻想藉由建構電子商務平台,得以在世界商業市場取得與歐美通路大廠對等之競爭地位,其實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商業平台的成功關鍵在於是否吻合使用者操作習慣及文化特性,以目前中國大陸對世界各種交易市場的粗淺了解,這是短期根本做不到的事。

三、軟體產業發展應以國際市場為目標

中國大陸科技產業發展模式是以「首先發展國內市場,再依據國內市場經驗拓展海外市場」,聯想、中軟都是採用這樣的發展模式。台灣很多人也是以台灣經驗為根據,希望逐步發展大陸市場,最後再走向國際市場。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步驟是不易成功的。衡諸台灣過去成功的軟體公司,如訊連、思源、友立、趨勢,在他們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是針對國際市場的需求開發產品,最後成為領域中世界排名前五大。如果一開始就以台灣市場為主,根本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台灣產業發展策略一向是以「技工貿」(技術、工業、貿易)順序思維;大陸產業發展次序則為「貿工技」(貿易、工業、技術),先以大陸內需市場來培養其工業基礎,再進而開發關鍵技術,從產業總體面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對的;但就個別軟體公司來說,則必須以外銷為導向,否則將來沒有機會出頭。日本的軟體公司長期仰賴本土市場的結果,導致軟體產業一直無法走出國際,這將會是未來中國大陸軟體業發展的瓶頸。

四、軟體代工是國際分工的一環,並非沒有出息

台積電、聯電因發展晶圓代工而成為世界級企業,沒有人會因為他們只做代工而瞧不起,成熟產業的價值鍊分工走向跨國性整合是經濟的必然。原料製造、零組件與成品組裝,在GDP本來就扮演重要地位與加值,而所謂的品牌價值其實只佔世界GDP的小部份。不以自有品牌加值不是件丟人的事,德國的工業重點就在於上游製造機具及原料,世人並不因為德國相對較少消費者最終品牌而輕視德國。軟體的製造與銷售可透過國際分工來達成,這並沒有次一等的意味。

五、使用普世技術平台並不一定會受制於人

賣汽車可以賺錢,但不一定要懂得製造汽車的技術;建築公司不需要自己生產怪手和混凝土攪拌車。同樣的道理,使用別人的軟體技術平台就會受制於人,這樣的奇怪迷思應該要打破。

兩岸軟體產業競合的重要思索

政府擔心軟體產業與大陸產生緊密互動的關係,這是一項錯誤的觀念。三十年前以阿戰爭時,以色列透過第三國將五吋砲賣給阿拉伯國家,有人認為以色列是不是瘋了,怎麼會將武器賣給敵人來打自己人呢?可是以色列的想法是: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會生產五吋砲,如果我不賣給阿拉伯,他們仍然可以向其它國家採購,由我來賣反而還可以多賺一筆。同樣的道理運用在兩岸的競合關係,如果台灣不參與大陸投資足以使得大陸發展停滯,那我們當然可以選擇不與大陸合作;但是如果台灣不跟大陸合作,反而促成德國、日本、美國、新加坡與中國大陸合作,最後損失的是台灣的商機。

另外,軟體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於人才,包含新進人員及資深工程師與銷售人員,但是台灣本土軟體業優秀人才已不足以維持產業發展所需,在質與量方面,台灣已找不到可以與中國大陸匹配的優秀人才。許多台灣軟體廠商到大陸發展時,仍偏愛雇用台灣籍管理人才,寧可使用台灣的二軍,也不願以相同代價聘請大陸的一軍,這是台灣廠商發展的觀念瓶頸。反觀IBM、微軟等國際大廠已充分落實本土化,大量用台籍華人或大陸籍員工擔任研發、行銷、甚至管理部門主管要職。發展國際化策略最好的方式就是徹底的本土化,到中國發展就用當地的人,付相同的代價可以找到更優秀的人為公司效力。

中國大陸是全球廠商競逐的一級戰區,台灣第一流的廠商不見得可以爭取到客戶之青睞,因此必須先放下「台灣第一」的身段,與國際大廠合作或依附在其品牌之下,以『木馬屠城』策略進行滲透,由國際公司搶下主包,台灣廠商再去接轉包工程,如此不但可以獲取利潤,同時也可以建立關係,訓練當地人才,了解當地需求,將來才有可能落地生根,建立起自己的企業王國。

線上遊戲產業榮景不再

當2000年線上遊戲開始萌芽,那時只有天堂、石器時代等少數軟體,每個遊戲都大發利市。但是為什麼三、四年之後,線上遊戲卻榮景不再呢?以最簡單的經濟學供需法則就可看出端倪,假設2000年時有150萬人玩線上遊戲,每人每天平均玩4個小時,整體來說在2000年當時線上遊戲的市場規模就有600萬個使用小時,當時只有三個線上遊戲,每個遊戲平均可獲得200萬個使用小時,因此所有廠商都可達到經濟規模。

三年後,台灣市場的線上軟體超過100種,遊戲人口從150萬人增加到250萬人,假設每人每天使用時數從4小時增加到5小時,總時數則倍增為1,250萬使用小時,然而市場上有100個遊戲瓜分市場,結果每家公司平均則只獲得12.5萬個小時,但是遊戲開發商所投入的產品開發、行銷、服務等成本與三年前相比較,卻因激烈競爭而有增無減。為了增加曝光機會,產品上市前的行銷成本不斷墊高,有些產品行銷費用甚至高達2,000萬元,多數都賺不回來。

由於線上遊戲進入門檻低,產業競爭結果造成不適宜的經營規模及成本結構;另一方面玩家也厭倦重覆的型式,開發商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以吸引客上門,產業進入惡性競爭循環造成多數的遊戲無法達成損益平衡,線上遊戲從暴利回歸到正常利潤,只有前三名賺錢,接下來的三名損益平衡,剩下的公司都會虧錢。

亞州線上遊戲產業大預言

對於亞洲地區未來線上遊戲產業的看法,我預測市場將呈現「winner takes all」的局面,未來可能每年會發行50個軟體,但只有前三名可以賺錢,接下來的十名或許達成損益兩平,最後的35個產品都將會大賠。未來台灣、大陸、韓國的開發商數量也將會大減,目前韓國約有1,000家開發商,將來可能只剩下10家,台灣最後可能只剩下5家。目前遊戲開發商大都涉足營運,但是未來將出現產業分工:有些負責營運,有些專門從事軟體開發,當然產業前兩名廠商可能具備開發兼營運之規模,但其餘廠商必須進行垂直分工,分開做才能生存。

中國大陸之線上遊戲付費市場,五年後將成為為台灣的十倍規模,未來遊戲的編劇和製作,當然更必須要迎合大陸口味才有競爭力。目前台灣廠商「台灣前製,大陸後製」的做法,應該要儘快改變。

軟體代工的關鍵成功策略

印度軟體代工模式是否可以複製到大陸呢?過去兩年曾經有很多人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有不少人實際去做,目前中國大陸號稱有500家做軟體代工的廠商,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稱得上是成功。

經營軟體代工事業的第一步必須先了解潛在客戶到底是誰?真正客戶在那裏?很多人以為做軟體代工就是替微軟、Cisco、NEC代工,這個觀念其實並不正確。軟體代工分為產品代工與應用開發,為微軟等代工屬產品代工,其商機複製率不高,每次代工都是獨立合約,下一版本不會自動給上一版廠商。這種生意模式,每一個委託案的爭取,都需重複相同的銷售成本,賺錢不易。

那誰才是軟體代工的好客戶呢?企業規模排名全球前1000大企業的MIS部門! 如:可口可樂、嬌生、P&G等。這些公司內部MIS系統有非常大的需求要將程式轉換成新的軟體架構、網路線上管理 …。這些國際級企業近年來傾向外包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軟體代工最大的市場。為了爭取到訂單,代工廠必須做好嚴謹的製程管理、穩定的品質、準確的交期、嚴密保護客戶機密..等,一旦取得這些大公司的信任後,後續的訂單就很穩定。

根據國際發展軟體代工的經驗,我歸納出幾個成功要訣:

一、客戶信心是接單關鍵,最好採用具公信力的標準工具

國際大公司MIS部門在委外下單之前,最重視的是軟體代工廠的整體作業流程。我參觀過許多台灣、大陸的軟體代工廠,大多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以自行研發的製程為傲。其實客戶希望代工廠採用國際標準的軟體開發工具,然而代工廠卻常認為這些現成工具並不好用,最好按自己的經驗自行開發新工具,其實這是最令客戶害怕的地方。像可口可樂這樣規模的大企業,基本上是不會相信代工廠自行開發的工具,只有使用國際的標準工具才能與客戶建立溝通平台。

二、CMMI Level 4 是進入國際軟體的代工門檻

軟體代工廠取得客戶信賴的另一個方法就是通過CMII 認證。CMII 認證分為五級,過去有19家通過CMII Level 5認證,其中有15家是印度公司。台灣目前為止也只有資策會通過Level 2認證,因為CMMI認證每個階段都很複雜,如果用一般的方法走一遍,達到Level 5可能要一、二十年。但是惟有通過CMII Level 4認證,才有機會取得國際大廠訂單,如果達不到這個等級只能接些小訂單。

如何快速提升到CMII Level 4認證水平呢?設立之初即聘請國際大師級人才來輔導,寧可付出高額代價,藉由這些國際大師的背書,直接跳上Level 4門檻。這對代工廠而言是高度的進入障礙,一旦擠進這個門檻,就得以享有超額利潤。

三、管理「白領工廠」,維持嚴格的工作紀律與品質

成功的軟體工廠要有嚴謹的工作流程與作業方法,必須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中國工程師大都有個毛病--你要他做個杯子,他連茶壺都做給你,這些多餘的創意在軟體工廠是嚴重的致命傷。軟體工廠的運作原則基本上違反中國人的本性,如何能使中國工程師放下自我的小聰明,完全服從不畫蛇添足是一件困難的事,這裡面隱藏很多管理方法與技術需要突破。

四、建立05/95人力結構,集中訓練種子領班

人力結構是做好軟體代工的關鍵步驟,軟體工廠內不需要有自做聰明的工程師,但是業務及服務部門卻需要有5% 懂得新技術、新觀念、能夠與客戶溝通、立即處理客戶問題的專案經理。把人力結構弄對,已跨出成功的一步。

五年內要建制一家二千人規模的軟體工廠,當然要先從二百人做起。一次大戰後,盟軍限制德國軍隊數目在十萬人以內,因此希特勒就決定訓練十萬名軍官,等到作戰前再去招募二百萬士兵,所以德國軍隊數目可以在很短時間之內擴大。同理,一個軟體工廠的經濟規模如果是2000人,前三年應該集中訓練100位種子領班、做好SOP (標準作業流程) 設計,建立正確之IT架構,等到種子部隊與營運模式完成後,就可以將成功經驗大量複製。

2 Comments:

At 1:24 PM, Blogger MARS said...

放眼望去,整個產品定位及開創,幾乎都是其他國家;即便台灣生產了全世界絕大多數的電子產品,但幾乎沒有一個電子產品是台灣人開創出來,給他賦予一個新的名稱及用途。
舉凡MP3、大姆哥、最近的數位相框.....清一色台灣都僅能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台灣人不敢於製作出一項產品,引領時尚的。
經常我們在推廣一些產品概念時,系統場的PM往往用「現在市場上沒有這樣的產品,我們的公司決策高層,絕不會認同這樣的產品概念」...而他們要求我們提供的產品,我們好說歹說的「市面上已經有數十家公司在準備量產了,你們切入僅是價格競爭..」
「me too」現在是台灣電子公司的一項通則,要他們推出任何一項新產品,全台灣電子公司由上到下,全部膽戰心驚的,屁滾尿流,連說不敢不敢,然後就等著其他國家引領時尚之後,再一窩風投入價格競爭。marketing經常在打聽的是「其他公司下一年度要做甚麼...所以我們要跟進...」「不跟著人家做那些東西,我們也不知道公司能做甚麼囉」................「全新產品?市面上無這這種東西,那是非主流,我們絕不做....」

 
At 8:14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主任;

非常同意您的遠見,但如何將策略思維落實在公司平常的專案管理工作與市場行銷計劃中呢?要如和說服公司的管理階層達到向上管理的個人績效?當自我實現的價值觀出現之後,下一步是什麼?

Jerry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