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日月光被購案
上週台灣科技產業最受矚目的大事,莫過於全球封測產業龍頭日月光被私募基金收購之事件,一般媒體評論,大多將之與政府對大陸投資上限相連結,但一個營運績效良好的龍頭企業,豈會因這樣技術層次的障礙就將自己出售?評論者恐怕是小看了台灣企業家的聰明與睿智吧!
依個人多年從事經營策略分析之經驗觀察,日月光其實「所謀者大」,以身相許,必有所圖。揣摩其可能策略至少有三:
一、動大手術後再重新上市。為避免上市及公開發行之繁瑣規範,企業有時會選擇先下市,做較大規模之策略分割或去瘤整頓,然後再以漂亮面貌重新上市,價值倍增,畢其功於一役。
二、轉他地上市、蛻變成完全國際籍企業。為求完全擺脫單一國家之政策限制,企業具一定實力之後,會選擇前往較大規模與較大自由度之資本市場上市,其中紐約股市或Nasdaq 應該是日月光的第一志願,香港股市原則並非大型製造業的最佳選擇。
三、過水以方便大廠購併。這只是大膽的假設,但或許已經有世界第一級IDM公司(如Intel, IBM, Samsung)表達購買意願,但為避免知名買者曝光後賣家惜售,私募基金居間扮演掮客及白手套之角色。
本案中,政府對於特定地區投資上限之限制,雖然並不構成立即出售之主因,但應為策略考量之因素。和艦事件司法處理,基本上已經造成了產業發展的寒蟬效應,許多企業從中了解到「民不與官鬥」的真理。
經濟全球化現象日益明顯之今日,一個大型企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國際間尋找資源要素之最佳組合,所謂的企業五大資源要素,包括了土地、人才、資金、技術、市場。過去台商外移中國大陸,主要是尋找較具競爭力的土地、勞工,與部份之市場要素。今天,多數超大型之台籍企業,均已開始思考如何積極納入國際資金與技術元素的加持。或許在所謂西進、南進之後,台灣企業將再吹起一陣「東進」之風。
難道由台北前往北京的最近道路,真的是經過紐約?
( 本文刊載於 2006.12.07 經濟日報第二版 )
依個人多年從事經營策略分析之經驗觀察,日月光其實「所謀者大」,以身相許,必有所圖。揣摩其可能策略至少有三:
一、動大手術後再重新上市。為避免上市及公開發行之繁瑣規範,企業有時會選擇先下市,做較大規模之策略分割或去瘤整頓,然後再以漂亮面貌重新上市,價值倍增,畢其功於一役。
二、轉他地上市、蛻變成完全國際籍企業。為求完全擺脫單一國家之政策限制,企業具一定實力之後,會選擇前往較大規模與較大自由度之資本市場上市,其中紐約股市或Nasdaq 應該是日月光的第一志願,香港股市原則並非大型製造業的最佳選擇。
三、過水以方便大廠購併。這只是大膽的假設,但或許已經有世界第一級IDM公司(如Intel, IBM, Samsung)表達購買意願,但為避免知名買者曝光後賣家惜售,私募基金居間扮演掮客及白手套之角色。
本案中,政府對於特定地區投資上限之限制,雖然並不構成立即出售之主因,但應為策略考量之因素。和艦事件司法處理,基本上已經造成了產業發展的寒蟬效應,許多企業從中了解到「民不與官鬥」的真理。
經濟全球化現象日益明顯之今日,一個大型企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國際間尋找資源要素之最佳組合,所謂的企業五大資源要素,包括了土地、人才、資金、技術、市場。過去台商外移中國大陸,主要是尋找較具競爭力的土地、勞工,與部份之市場要素。今天,多數超大型之台籍企業,均已開始思考如何積極納入國際資金與技術元素的加持。或許在所謂西進、南進之後,台灣企業將再吹起一陣「東進」之風。
難道由台北前往北京的最近道路,真的是經過紐約?
( 本文刊載於 2006.12.07 經濟日報第二版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