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8

打造二○二○年產業願景 關鍵在能源與人才政策

隨著中國大陸崛起,國際競爭環境日趨激烈情況下,台灣未來幾年所面臨的處境將更加艱難,在即將到來的二○二○年,我們要如何勾勒出願景?又有哪些潛在因素會影響台灣的發展?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表示,工研院目前已召集許多相關學者專家,就如何讓台灣在二○二○年成為已開發國家,進行相關研究與討論,希望能幫助台灣找出方向,規劃出正確、良好的政策,並用積極性的思維來讓台灣繼續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杜紫宸認為,台灣想在二○二○年前,獲得國與國之間更佳的產業競爭力,最大關鍵在於能源與人才政策必須做大幅度修改,以塑造出具備與中國、韓國等亞洲各國一拼的優秀產業環境,也才不會被屏除在國際經濟圈之外。

首先,近年來吵得沸沸揚揚的全球能源問題,短期係因目前全球金融利率較低,因此避險基金、私募基金利用貸款方式借錢炒作油價,藉機賺取價差,但此種情況並不會太久,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在短期內,銀行利率調升,油價也會跟著回檔。 只不過,儘管油價短期內有可能會回到到每桶六十美元以下,但以長期來看,還是會維持在百元以上高價的水準,主因在於能源供給的增加速度,趕不上新興國家崛起,急需大量能源的情況。 這些新興國家因各項民生、建材與交通等需求大幅增加,但既有的鋼鐵、石化能源儲量卻逐漸減少,儘管目前全球各國持續探勘新的石化能源,但其實大部分已被探勘出來,在現有的非石化性能源如太陽能、生質能、風力等大量商業運轉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至少還需要四十年時間才能全面取代石油與煤炭情況下,未來四十年過渡期須要有良好的能源替代方案,而核能發電已被聯合國正式認定為其中最好的解決方法。

杜紫宸表示,一九九○年代台灣所興起的反核潮在當時的時空環境背景下或有其道理,二十年前,全球暖化議題亦不像目前這樣嚴重,而新興國家對能源的需求也不若現今急迫,但在近幾年全球氣候、經濟環境快速且激烈的變動下,各方面條件早已改變,因此若繼續對核能發電抱持著「逢核必反」的心態,就可說是愚蠢自虐。

以目前全球各國的能源發展政策來看,採用核能發電確已成為趨勢,例如,法國是全世界使用核能發電比率最高的國家,有八十七%的發電量來自核能,至於鄰近的日本,則是接近一半的四十九%,美國也將近三成;而過去曾決定停止新核電廠建設的德國與英國,也在今年相繼宣佈恢復使用核能發電。

不僅如此,就連對岸的中國大陸也計畫在二十年間,要增建十三座核能電廠來解決日益嚴重的缺電問題,聯合國能源總署甚至要求北京政府加快核電廠興建速度,其原因不外乎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後,對於既有的全球能源儲量已然產生嚴重衝擊。

各國會陸續開始注重核能發電的主因,除了可舒緩石油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外,核能發電成本只有石化發電的六分之一,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一個國家若能在能源政策節省龐大經費,勢必也可帶動其他社會經濟發展的力道。

相較下,台灣目前採用核能發電的比例大約只有十二%,明顯偏低,而且依照國內目前政策,未來還要持續減少核能發電的比例至百分之五以下,這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情,試想,若十五年後全球主要工業化國家都以核能發電為主,唯獨台灣還堅持使用非核能發電,社會將付出多大的機會成本?

詳細來說,十五年後中國大陸若有三十座核電廠,而台灣還是繼續以火力發電為主,則平均發電成本將可能是大陸的三倍,因此台灣維持人民基本生活的成本代價,也將是大陸的三倍,至於其他外溢相關成本更是難以估計,「照這種情況下去,台灣產業發展將陷入絕對劣勢!」杜紫宸憂心地說。

因此,台灣政府即便沒有興建新核電廠的計畫,似乎仍可以考慮繼續讓核三、核四廠服役,而既有的核一核二廠則可更換成嶄新機組,擴大容量發電,讓台灣能夠維持一定的產業競爭力。

過去,核能發電確有運轉風險、居民健康與核廢料等若干疑慮,但經過二十多年的安全技術與管理改進,第四代核電技術已經有了絕對程度的改變。


日前美國聯邦政府公佈了針對境內一○三座核電廠所做的十五年監測報告,該報告持續追蹤居住在核電廠附近三十英哩居民的健康狀態,發現這些居民的致癌率低於全美平均,而壽命高於全國平均,這個科學研究推翻核能發電對鄰近居民健康造成影響的無根據推論。

最受爭議的核廢料問題,現今的確仍是沒有根本解決之道,但使用其他能源也會產生污染,例如火力發電所排放出二氧化碳就是核能發電的數十倍,造成嚴重溫室效應問題,全球受害;太陽能面板在其製作運送安裝過程中,更是消耗大量電能與燃料。故有人主張:全球若大量使用核能發電,溫室氣體減量問題或可迎刃而解。

日本最近更開發出新技術,可有效利用核電廠發電所產生的一千四百度高溫來裂解水,以製造氫能燃料電池,並預計在二○二五年開始,要從現在的能源輸入國轉為能源輸出國,這些都是核能發電的相關效益。

杜紫宸表示,台灣要邁向二○二○年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除了能源政策之外,人才缺口也是很大的問題,尤其近幾年來,國內正面臨了大量流失資深人才的情況,因此如何留下台灣自有優異人士同時導入國外關鍵性人才,更是當務之急。

一直以來,台灣都是以「自己訓練自己」的方式來培養可用的人才,但現今各國卻都是以具有規劃性的移民政策來吸引國外的優秀人才,例如,美國五十年來的移民政策,就是希望吸引菁英進入美國,這些菁英取得居留權的便利性,遠較以美國人配偶或親友的身分入籍更為容易。

而且,美國各大學院校每年至少優惠保留三分之一的名額給外籍學生,並在他們畢業前更以校園直接招聘的方式,讓他們留在美國工作,並且很快可拿到公民權,進而孕育優秀的第二代(由每年均有多位華裔子女獲得美國總統西屋科學獎可見一斑),說穿了,美國就是靠這些具有高天分的移民,打造出世界科技強國的地位。

亞洲地區的日本與新加坡,近年來也深刻體會到外籍人才移民的重要性,因此日本一改過去的鎖國政策,在前年正式修法,積極招募外籍技術移民赴日工作與定居。

而新加坡則是在大陸興起後,因許多國際企業總部相繼搬到上海與北京,面臨快速被邊緣化窘境,因此大幅修改高等教育政策,過去只有兩所大學一口氣增至八所,提供大量名額吸引海外人士就讀,希望就由高素質、高密度的人力形成聚落,留住國際企業高價值的營運與研發型活動。

根據統計,目前在台的外籍學生人數共為一萬四千人,但其中有九千人只是來台學習中文,故真正具有正式學籍的人數約僅四千人,占全台一百多萬大學生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五,遠比美國理工科系近三十%的比例少,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現在要去『偷』、去『搶』國外的優秀人才。」 杜紫宸認為,除了培養自有優異人才外,台灣需要向外尋找高腦力、具備知識創新的菁英份子,尤其是從發展中國家裡「誘捕」優秀資質人才,或是在某些領域的技術達人,也就是頂尖藍領,讓他們在台順利留學、工作、定居,台灣也才能在二○二○年厚實競爭基礎,面對挑戰。

反觀國內目前的移民政策,卻是以血緣為優先考量,一些具有專業能力的外籍人士想要在台發展,卻會遭受到諸多限制,甚至近乎無禮的對待,主因在於相關主管單位擔心外籍員工會搶走本土居民的工作機會,因此無法留住優秀外籍人才。改變移民政策思維,是台灣能否能迎接未來挑戰的關鍵之一。

杜紫宸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台灣當前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看輕優異的外籍人士。他就讀清華大學的小孩班上,有位成績優秀的緬甸籍同學,即因緬甸過去在外交上對台灣不友善,因此這位外籍學生當初辦理留學簽證時就被百般刁難,一直折騰了三個多月後才獲准進入台灣。

具備馬來西亞籍華僑身分的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范錚強,是國內資管界名師,來台已久,娶了台灣籍的太太,過去他在台灣執教,只要每四年辦理續任簽證,填妥表格後送件即可,但曾幾何時,管理外籍教師的主管機關從教育部轉到勞委會,現在他需要每年提供體檢表,向主管機關證明自己沒有梅毒,相當不被尊重。

杜紫宸表示,在全球化時代來臨時,如果政府還是以此種態度面對優秀的來台外籍人士,將面臨更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遑論如何增加國際競爭力。

另外,他認為目前國內政策規定,部分外籍配偶要在台灣生活十一年以後,才可獲得工作權,此項政策也有修改必要,因為這等於是要其他國民供養這些外籍配偶十一年,造成社會沉重負擔,如果勞委會怕國民被外籍配偶搶走工作,應該要思考如何教育人民、培養他們的技術與競爭力,限制外籍配偶工作是荒謬開倒車的做法。

面對中國持續快速成長、韓國的強大企圖心,杜紫宸表示,台灣真的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培養與累積強大的競爭實力,掌握關鍵的能源與人才資源,方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繼續占有一席之地。


( 以上專訪刊登於 2007.12.27 出版之今周刊 )

1 Comments:

At 6:15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切!吹牛祢最會。。。><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