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1

新閣上路/脫胎換骨 舊問題先解決

新閣上路,「改革大刀闊斧,台灣脫胎換骨」成為十二字箴言,所向披靡,若干閣員已迫不及待地宣布重大施政構想。但政策不能只貪圖一時掌聲,胡亂揮舞新議題;況且國家競爭力脫胎換骨何其困難,必須集眾智謀定後動,否則損傷筋骨。

重大政策通常具有兩面屬性,如何取其優點、避其傷害,是閣員常需審慎思考的前提。舉例言之:將台灣由製造立國基礎,逐步轉型為以知識為導向之創新經濟,是長期以來凝聚的朝野共識,但擴大發展知識型經濟,也有副作用。因此,搭配勞動密集型服務,如複合流通服務、深度觀光旅遊、政府業務外包、高價值農業企作、家事照護專業化等共同發展,創造經濟成長與社會公益之「共伴效應」,成為擬訂政策之關鍵。

考量經濟結構之堅實發展,沒有一個先進國家貿然放棄大型製造產業,美國曾醉心於科技研發與服務創新,將製造產業放手外移,最近歐巴馬政府已深刻了解其於社會發展與就業均衡之關鍵性,下令重新檢討並建構美國製造之產業根基。

台灣過去四十年,逐步建立機械、重化、傳統民生、電子等基盤工業,得來不易,未來尚有極大突破成長空間,其國際競爭力之優化,仍應列為國家發展優先項目,持續投入資源。

最近坊間出現若干論調,倡言台灣無須繼續眷戀製造,應卯足全力,發展新興服務產業,但此不啻孫中山比喻之「為了彩券,丟掉扁擔」,恐怕將提高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長期風險。

我們必須提醒新閣:過去許多重大經濟發展政策,其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例如國光石化停建後的重化工業如何轉型、ECFA後續協商是否可以產生服務貿易的實效落地、觀光醫療仍未積極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亟待加速並與外勞限制脫鉤、核一核二除役後替代能源難題懸而未解等,仍應列為財經施政之優先主軸,實事求是,逐一解決,如此台灣經濟方能真正脫胎換骨。

去年四月,馬總統宣示:人才問題應提升為國安層次,但將近一年過去,爭取國際菁英人才成效仍然不彰。幾天前,馬總統出席慶祝來台觀光客突破六百萬活動,暢談台灣人的誠實與友善,但如何提昇觀光效益成為台灣立國基礎,相關文化與經濟加值配套措施,卻在主管機關自我感覺良好狀況下,咸少提至跨部會檢討。

ECFA是馬政府過去四年主要政績之一,然其後續談判,聚焦依然是成熟與弱勢產業關稅減讓,看不出其中內蘊前瞻拓展、經濟轉型之引導任務,尤其於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提昇,更付闕如。

其他如文化創意產業願景共識難產,四大產業「聯陸制韓」動作牛步,科技研發管理已成多頭馬車等,在在都是關鍵議題!今日新閣如若無法面對關鍵問題,具體務實地突破困難,僅能改尋其他全新議題「大刀闊斧」,恐怕將令有識者嘆息。

( 刊登於 2012.02.07 聯合報民意論壇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