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 DRAM 產業困境的選項
半導體是所有電子產品及使用電子零件設備器具,如交通工具、醫療器材的必要基礎,半導體也是台灣最重要的科技產業,擁有16座12吋廠、20座8吋廠,占有全球潛在產能25%。澳洲作家艾迪森(Craig Addison)曾著書「矽屏障」,比喻台灣科學園區就像伊拉克的重要油田,任何國家倘若輕率發動戰爭,破壞台灣半導體生產能量,可能引起全球電子產品立即性短缺危機。有人即稱,真正保障台灣海峽不發生戰爭的原因,不是先進軍事武器,而是台灣掐住了世界半導體元件生產的關鍵產能。
但是,在世界舉足輕重的半導體產能中,台灣將四成以上押寶在記憶體,尤其是標準型產品系列。這五年來,DRAM 面對全球產能過剩及以專利為手段的競爭,台灣相關公司虧損連連。不少人擔心,如果不幸發生倒閉事件,將關係4,000億元的銀行長短期融資及60萬小股東的權益;但更重要的是,此事攸關台灣科技產業與國際技術鏈夥伴關係的改變,可能嚴重影響台灣產業的世界競爭力。在此一情勢下,我們可以有那些因應的選項?
選項一:靜觀其變,聽天由命。換言之,如果全球 DRAM 供需走向良性循環,年平均價格回到變動成本加計借貸費用之上,則國內相關半導體公司可逐步改善營運,回歸正軌。但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的研究,2015年前全球對 DRAM 需求的複合平均年增率僅2.6%,逐步平衡的機會渺茫。
選項二:各憑本事,轉型轉進。不過,這些過剩產能的流竄,將直接排擠國內其他半導體企業如世界先進、華邦、旺宏等之經營空間,甚至造成價格惡性競爭,拖垮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其他區塊。這種以尋找利基應用市場做為出路的轉型案例,過去較為成功的包括世界先進與華邦,但其前提是有經驗豐富的母公司技術支援,與逐年挹注的充沛資金。
選項三:引進大型投資者,改善老舊設備,生產40奈米以下的精密製程,提高良率及產能利用率,並投資爾必達或美光,以對抗韓國專利訴訟與技術競爭的圍堵。但初步估計,若要將一座現有生產6萬片的12吋廠更新為浸潤式設備,需要新台幣100億元,之後每家公司每年尚需繼續投入5億美元,維持持續研發。此一選項所需要的資金,不包括歸還銀行貸款及贖回到期公司債等,整個台灣產業至少需要1,500億元,方能與韓國長期作戰,並維持世界記憶體市場三成以上產能的關鍵影響地位。
放眼現今世界,有能力且具意願投資台灣 DRAM 產業的對象,唯有中國。曾有部分產業大老向政府建議,只要對岸比照家電下鄉模式保證收購台灣的產量,即可安心。但一次性採購實不足恃,能落實的增額性採購亦不高,更無法改變台韓產業競爭的結構問題。最實在的,還是注入要素實力,亦即大量的現金投資。
此外,中國大陸在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寫明發展半導體製造產業的企圖心,我若不跟大陸合作,彼岸仍將尋找其他策略夥伴建置產能,將造成競爭更為慘烈的產業生態。萬一選擇了韓國,台灣更可能成為中日韓台四地競合的輸家。
另方面,DRAM 目前並無直接取代的可商品化技術,如果韓國三星一家獨大,則其所獲致的獨占地位,足可對整體下游電子產業予取予求,甚至 DRAM 未來十年所可獲致的利潤與現金,也可讓三星在電子與其他產業中如虎添翼,具備徹底破壞產業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後果不堪設想。
維持經濟穩定,政府沒有選擇,必須主動面對大型「未爆彈」。倘若不能拆除,至少設定防火牆加以防護,將重大風險出現的機率降至最低;上焉者,甚至轉變為產業破壞性創新的動力,化險為夷,強化國家產業競爭力。
(2011.09.29 經濟日報社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