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閣施政 別求廉價掌聲
歐洲流行一個冷笑話:話說天堂與地獄裡頭,仍舊是由德英法義四國組成,可是究其差別,天堂裡是英國人管帳、法國人任裁縫、義大利人負責掌廚、德國人當警察;可是糟糕的地獄呢:英國人煮菜、法國人當出納、德國人設計服裝、義大利人負責指揮交通。
曾有評論:1975-1995 年的台灣、1985-2005 年的中國,之所以經濟起飛、社會興旺、建設快速,係因高層執政多為理工背景,務實幹練所致;台灣過去八年,律師與街頭運動者,充斥於府院國會殿堂之中,以攻擊對手做為最佳之政治防禦策略,因此社會弊病百出、民不聊生。
這當然是偏頗之見。但偏頗之見亦常有可慮之處。理工醫農商文法政,專業各有所長,只要放對位置,地獄也可以變天堂。
專業背景固然影響思維方式,其實「職業慣性」卻是人才運用最應留意之關卡。細觀今日政壇,博士教授、常年文官、選舉政客,各霸一方,觀點特質大異其趣,立法院就是最典型的競技場。眾所周知,劉院長以前二背景人才組成內閣,其用意在取兩者之長。但如何摒棄兩者之短,卻是未來內閣穩定與政績彰顯與否之關鍵。
學者理想性高,愛問為什麼,但不屑問怎麼做,尤其不擅平行溝通,稍遇有不順遂或冤屈,可能掛冠而去,挫折韌性極弱。劉院長本人尚未就任,即已公開三離任條件,不也坐實了學者信用自恃之特質?日昨劉內閣更明示:希望在道歉裡上台,在掌聲中離開。
其實,孫運璿、李國鼎兩位在世時,從未在意掌聲,但後人懷念特別多。盼望劉院長放棄追求廉價的掌聲,能以懷念做為執政的終極目標。
為了快速落實執政績效,解決短期之通航、物價、民生難題,這次內閣中數位八年前常務次長升任部長,是為一大特色。常任文官出身之政務官,過去工作訓練在於負責怎麼做才能行得通,深明政府體系中之關卡訣竅,擅長推動短期行動績效,但易於受制過往經驗與體制框架,其長期策略規劃實有賴外力協助。
內閣施政績效優劣,實視閣員團隊合作綜效是否發揮,以王建民為例,每場賽事勝敗投結果,洋基隊友之防守與打擊方為關鍵。內閣是整體的,不能與其他成員合作之閣員,最後將為所有隊友帶來吞敗的懲罰。
以劉內閣優先之經濟與兩岸團隊為例,副院長、經建會主委、經濟部長、次長、工業局長、中小企業處長、商業司長,一脈組成規劃與執行分工之團隊,如果抓大方向的主委與日常行動之局長步調角色錯亂,其結果可想而知。國安會秘書長、陸委會主委、海基會董事長、秘書長,亦復如是。
劉內閣名單公布後,坊間稱讚之聲不絕於耳,咸認成員俱為菁英俊秀,各界期待之情,溢於輿論。僅能挑剔者,人才與位置調配是否適宜,團隊合作績效是否彰顯耳。英國廚師與義大利警察若能體認新任務之關鍵,調整身段與思維慣性,未嘗不能合作建構一座天堂樂土。
(本文刊登於 2008/06/01 聯合報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